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人才工作
倾力打造人才高地 ——武威市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伏润之 发布时间:

发展倒逼创新,创新呼唤人才。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外联内聚,引育并举,以更开放的政策、更高效的服务、更舒心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齐聚天马故里,为武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武威市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推进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保证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对接、深度融合。

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测算,武威市各类人才缺口5.3万人,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工业、农林、金融、规划、卫生类人才尤为紧缺。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2010年起,武威市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梯次构筑急缺人才集群。组织实施工业强市人才支撑计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人才支撑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人才开发计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人才保障计划,抓好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开发。实施工业经济、现代农业、金融、规划、外向型经济等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构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人才支撑体系。实施宣传思想文化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旅游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急需紧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制约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武威市积极探索区域性差异人才政策,制定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从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41项具体政策。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按博士和正高级专家10万元、副高级专家和硕士5万元的标准发放政府津贴,先后为509名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落实政府津贴和工作补助988.325万元。投资1.2亿元,建成引进人才配套服务项目——武威金熊猫公寓,累计修建、改建人才公寓848套,配备基本生活设施,实现“拎包入住”;在武威境内购房,分别给予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从2011年开始,武威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25名,其中博士9名,硕士200名。市、县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招聘)人才677名,从高校选调优秀大学生171名。先后从国家部委、省直机关、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引进32名专业型干部到武威任职。2010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505名,其中博士25名、硕士416名。

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有效缓解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武威市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带动和推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2012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闫吉超毕业后来到武威,被古浪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聘为副总经理。其主持的科研项目,荣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闫吉超先后两次被省委组织部评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

“我对这片土地一见钟情。”闫吉超感叹说,“在这里,我迅速找准了位置,施展了专业技能,这里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工业、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是支撑武威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人才服务发展的有力切入点。

为破解工业人才短缺问题,武威市成立了市工业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在全市全额事业编制中调剂专项编制,先后引进工业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91名,并采取多种措施把他们培养成为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项目建设的新生力量,服务于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

为破解基层一线农林人才短缺问题,武威市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择优选聘36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先后四批选派372名科技人员挂职担任科技副乡镇长,每年选派5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选聘600名以上村科技助理员,“零距离”服务农业生产。

只有尽人才之能,才能展人才之智,从而用集聚的人才优势提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武威市不仅解决人才的编制、待遇问题,还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逐渐形成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武威市把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安排在工业、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项目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其专业特长,锻炼其成长。截至目前,共有311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评聘了专业技术职称,占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63.21%。安排选调的优秀大学生到乡镇、工业园区等生产一线挂职或工作,2010年以来选调的171名优秀大学生中,有5名担任了县处级领导职务,41名担任了科级职务。择优选派14名引进人才到乡镇任职,优化了乡镇领导班子结构。

重才、爱才、引才、聚才……在人才兴市战略的推动下,一个人才高地正在形成,一个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城市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