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创建文明城市
举世国宝西夏碑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孙煜东 发布时间:Sat Sep 15 10:20:25 CST 2018

1804年的一天,武威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进士出身的张澍在家养病期间,与朋友去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大殿后院,张澍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的亭子。亭子为何封闭?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张澍急切想知道这个“被诅咒的亭子”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

寺内和尚说,很早以前这个亭子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张澍不相信鬼神,又求知心切,他一再要求拆砖看看,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灾难后果。和尚为张澍的真诚所感动,也为自己的好奇所驱使,最终同意打开封砖。

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出现,却由此揭开了一段神秘消失的西夏的历史。清除碑上厚厚的尘土看碑文,猛看跟汉字楷书体一模一样,都是大家熟悉的方块字,可仔细一看,却一个字都不认识。有人认为是“天书”,知识渊博的张澍镇定自若地说:“后面应该还刻有碑文,看看再说。”于是命人拆除后面的封砖,看到汉文碑铭,才知道这是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的碑刻——《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碑一面不认识的文字,就是西夏人自己创造的文字——西夏文。因此,举世国宝“西夏碑”重见天日。

西夏碑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为重修寺内感通塔而立。西夏末年,由于元朝灭西夏战争的残酷,寺院内僧人为避免灾祸,才将西夏碑封闭在凉州城内东北隅大云寺一座砖砌的碑亭内。在大云寺封闭了几百年的西夏碑,被张澍打开碑亭才使得重见天日,人们得以重睹真容,从此,一个神秘的王朝浮出了水面。

西夏碑高2.5米、宽1米、厚0.3米,两面撰文。一面为西夏文书题铭,两行八字,意为“敕感应塔之碑铭”,一面为汉文小篆题铭,3行12字,全称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到目前为止,西夏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惟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且文字最多的碑刻。现存的西夏碑,西夏文和汉文各1800多字,碑的内容大部分篇幅记载大云寺感通塔的一个神奇故事。

 

西夏碑的发现,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西夏文字的形状,更重要的是对近代人确认、辨识和重新认识西夏文字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从而揭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也使世人知道西夏国创有自己的文字。张澍把当时发现的西夏碑汉文内容全部收录于所著的《凉州府志备考》一书中,他对西夏史研究广泛涉及,辛勤耕耘,先后著有《夏书》《西夏姓氏录》《西夏纪年》等。张澍不仅发现了迄今所知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惟一完整的一通西夏文碑刻,更重要的他是近代确认、辨识西夏文字和西夏学研究的第一人,他的发现和研究为以后西夏学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西夏碑在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西夏国名、帝后尊号、纪年和官制方面,以及当时的民族关系、佛教盛况和西夏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是非常丰富而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今天,西夏学能在国内外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张澍的功劳是很大的,武威也应具有这样一通西夏文字碑刻和这样的研究学者而感到自豪。可以亳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武威西夏碑的发现和张澍开始对西夏学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对西夏学的研究至少要推迟一个多世纪(从1804年发现西夏碑到1907年俄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柯兹洛夫在我国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在这百年当中发现的西夏文文籍和史料,有可能因不认识而引不起当时专家学者的重视,会有随时失传的危险,将留下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