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市情要览
延续文化根脉 烛照城市灵魂——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批复实施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刘爱萍 发布时间:Sun Jun 16 09:35:53 CST 2019

武威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也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之一。新版《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6—2030)》划定了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武威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6月15日,记者从武威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已于近日批复实施。为保证本次规划的可实施性,本次规划范围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已征收区域,总占地面积为 386.95 亩。

价值: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罗什寺、古钟楼和文庙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武威老城区东北部,是武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域。街区紧邻贯穿武威老城区的东、西、南、北四大街,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区域周边主、次、支路系统路网密度较高,交通十分便利。

武威文庙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街区主要构成包括文庙建筑群及其北侧传统黄土民居集中区域等历史街巷格局和街巷空间。

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以鸠摩罗什寺塔及现有寺院为核心,街区构成主要为鸠摩罗什寺西侧传统黄土民居集中区域。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和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也是佛教文化名城、古代北方佛教中心的见证。

古钟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大云寺古钟楼为核心,街区构成主要包括古钟楼及其西侧、南侧传统黄土民居集中区域。

由于地方经济条件制约及其他各类因素影响,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街区内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大量街区内原住居民的逐步搬离,导致传统黄土民居不同程度受损。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全力保护、挽救历史文化街区价值为首要前提,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措施,合理的规划功能结构,激发街区活力,将三片历史文化片区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和充满历史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问题:街区承载的历史文化名城价值难以向公众展示

 

武威,是古都——中国历史地位特殊的五凉古都、西夏辅郡;是名邑——以“马踏飞燕”铜奔马、西夏碑、武威汉简、武威文庙、《凉州词》诗歌、西凉乐、西凉伎及其衍生的各类文化艺术形式等为载体,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之城;是边关——河西走廊军事地位突出的边塞重镇;是商埠——繁荣富庶的丝路商贸之城;是圣地——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圣地,这里有天梯山石窟、海藏寺、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寺塔、圣容寺等;是纪念地——红色革命重要事件发生地与见证地;是风光独特的沙漠绿洲之城,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 这里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即武威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黄土民居文化、丝路商旅文化、凉州词曲文化、民俗文化。

但现状存在的问题是, 历史文化空间断裂,整体风貌受损严重,曾经成片的传统民居受损严重,现在各文化遗存仅以散点式的布局存在,难以体现曾经的整体风貌效果,许多体现武威历史文化的建筑、环境等要素掩藏在街巷深处,难以向公众展示。

措施:敬畏历史全力保护 挽救历史文化街区价值

此次《项目》将按照全面梳理街区现状,能保尽保。文脉延续,唤回记忆,恢复传统风貌及格局;传承与革新并举,更好的展示传统文化,使规划片区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和充满历史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项目》规划中会坚持三大原则:尊重历史,从时间上,处理好传承与革新的关系; 从空间上,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从现实上,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敬畏文化,在传承中体现特色让武威真正成为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体现历史的长度,把根留住; 让武威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体现文化的厚度,把魂留住;让武威真正成为一个有尊严的城市,体现价值的高度,把脉留住; 让武威真正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城市,体现情怀的温度,把韵留住。立足落地,注重规划实施性,实现温暖空间和文化产业布局的统一。

同时,本次规划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及实际使用功能,共分为四种不同的保护与整改方式,分别是保护修缮建筑、恢复传统民居、传统风貌生土建筑、立面改造建筑。

规划:总体布局结构为一轴、三片、三节点

此次《项目》规划,总体布局结构为 “ 一轴”、“三片"、"三节点" 。“一轴”即连通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凉州古城“L”型轴线;“三片区”即文庙片区、 大云寺——古钟楼片区、鸠摩罗什寺片区;“三节点”, 分别是文庙、大云寺—古钟楼、鸠摩罗什寺三个核心文化资源点。

《项目》规划功能分区,依托武威文庙、古钟楼(大云寺)、鸠摩罗什寺三处核心资源, 将规划区分为三片不同主题的文化区。即“儒”——文庙“书城不夜”文化区;“俗”——钟楼民俗文化区;“佛”——“鸠摩罗什”佛学文化区。功能布局,规划范围内 25 公顷的地块内,近 13 万平方米的建筑,结合规划思路中提出的“按历史文化街区而并非景区的标准来调整功能结构”的要求,本次规划总体上将历史文化街区分为居住和游览两类区域,采用集中式布局的方式,减少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相互干扰。

居住区:街区里一定要住人,没有居住的量,难以聚集人气,街区也很难健康持续的发展,尽量做到“看得到晚上的灯火,闻得到饭香”,使得街区充满活力。

游览区分布,主要结合范围内重要的文物资源点(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等)以及周边的核心景观设置,同时考虑历史上三片历史文化街区连接方式,进而形成一条主要游览路线将重要的参观游览节点进行串联,串珠成链,在物质空间上,将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一个整片游览区域。

文庙“书城不夜”文化区——“儒”。共分为黄土民区游览区、黄土民居居住区、中华进士园、新雍凉书院、非遗文化展示馆、城墙遗址公园、书城等七片功能分区。

钟楼民俗文化区——“俗”。此片区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武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流行广远的民间民俗文化,典型的有半台戏、皮影、木偶、藏戏等戏曲艺术,凉州贤孝、河西曲子等说唱艺术,社火、狮子舞、攻鼓子、藏歌藏舞、土族安昭舞等节庆歌舞艺术,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结合历史情况及实际使用功能,将古钟楼片区分为居住、民俗文化街、灵渊池、古钟楼文化步行街、文化主题酒店等功能区。

民俗文化街“佛”——“鸠摩罗什”佛学文化区。罗什主题民宿, 主要以居住和佛学文化展示体验为主。同时,还有罗什文化休闲街。

同时,《项目》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夜景、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规划;对文庙片区、古钟楼片区、罗什寺片区做了竖向规划,并对《项目》实施细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