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市情要览
产业兴农·农丰富农——我市打造脱贫攻坚“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综述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徐永盛 张尚梅 发布时间:Tue Jul 07 08:48:41 CST 2020

巍巍祁连山下,悠悠石羊河畔,是美丽富饶的武威大地。

这里,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是全省重要的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北方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这里,成功打造了“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等知名品牌。

进入新时代,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立足实际,砥砺奋进,全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谱写出了武威现代农业农丰、丰农的辉煌篇章!

科学决策  擘画蓝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强调,甘肃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

武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界处,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使之成了甘肃最具优势的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乃至世界有机葡萄的绝佳产地。日光温室蔬菜、肉蛋奶以及特色林果等发展优势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巨大。

武威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农业。这里是农业大市,也必将是农业强市。如何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让有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市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围绕这一总体思路,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抢抓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机遇,深入推进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工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培育特色鲜明的县域主导产业集群,提出了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宏伟构想——

沿山区:在南部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着力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建设南部山区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

沿川区:在中部冷温带干旱区,着力打造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沿沙区:在北部温带干旱区,着力打造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沃野织锦绣,产业竞芳菲。“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打响了武威产业发展的扶贫牌、生态牌、资源牌、特色牌和开放牌,擘画出了幸福美好新武威县域经济发展的喜人前景。

砥砺奋进  百花争春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

在全市上下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断修复和净化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的非常时期,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勇争一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加快干,唱响特色产业的发展壮歌。

——政策引导,制度保障。

我市科学制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和专项保障方案,建立形成“1+5+2”扶贫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推进现代食用菌、奶业振兴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责任制,对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实现包抓全覆盖。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项督导服务组,持续开展跟踪督导服务;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专责工作组、重大项目对接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开展督导服务。出台政策奖励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优秀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克服困难突出资金保障,在落实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争取蓟州区东西部产业合作帮扶资金7000多万元。各县区因地施策,积极出台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与市级政策形成叠加引导效应,有力护航“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发展,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龙头带动,示范引领。

因为一片浪漫的红色,一个名叫松山的地方火了。2017年,天祝县招商引进甘肃远达集团,在松山镇试种藜麦5000亩获得成功。2019年,天祝县引进甘肃纯洁高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建设藜麦科技扶贫产业园,并与16个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藜麦种植订单11.6万亩。立足把藜麦产业培育成富民、健康、美丽产业,天祝县用好“中国高原藜麦之都”金字招牌,投资3.58亿元建设种质资源中心、种植中心、生产加工中心、技术标准中心(研发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一都五中心”藜麦扶贫产业园,打造“七彩藜麦”田园综合体。目前,甘肃纯洁高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藜麦粥、藜麦杂粮饼干、藜麦啤酒已经进入市场,颇受消费者喜爱。依托藜麦产业,天祝县3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可增收2万元。

产业选得准,沉睡的资源就会被盘活。这几天,位于天祝县松山镇的臣祥滑子菇产业园里的香菇迎来了盛产期。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土壤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产量非常低,成熟度极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似贫瘠的土地却最适合食用菌生长,而且品质极佳。臣祥滑子菇产业园目前已生产滑子菇、香菇菌棒420万袋,滑子菇盐渍生产线3条已投入生产,目前已加工烘干、盐渍食用菌产品800多吨。

利用“冷资源”,变成“热销售”,达到“高效益”。“独一份”的白牦牛、高山细毛羊、“全产业链”的金鸡、“特别特”的岔口驿马、高原夏菜产业、“错峰头”的食用菌、藜麦、“高原净土”中药材,天祝的八张“名片”势如破竹,带动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路。

猪肉是很多家庭“菜篮子”的重要组成。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凉州区为全省生猪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凉州区与河南牧原实业集团签订100万头生猪产业项目,为凉州区生猪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产业发展靠龙头。我市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外引”和“自建”相结合,围绕特色支柱产业,推动配套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聚发展:嘉禾佳酱菜蔬菜生产线今年1月试产成功,牛肉生产线5月投入生产;牧原生猪5场项目已经投入生产;德青源金鸡项目已累计产蛋1.49亿枚,分红2126.72万元;伊利液态奶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11月底投入试生产;众兴菌业2019年实现产能4.5万吨,总产值1.8亿元;兴盛种羊繁育公司引进种羊3.8万只,现存栏羊7.59万只,累计产羔6.34万只……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贫益贫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舞动“农”头、示范引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天祝县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工人在捡拾鸡蛋。.jpg

——壮大规模,提质增效。

“四坝的乳瓜、清水的花,羊下坝的西红柿顶呱呱;松树的葡萄、西营的梨,新华的核桃纸一样的皮。”这是今日“醉美凉州、地道农产”的品牌写照。立足资源优势,我市紧紧围绕“菜篮子”“肉铺子”“奶罐子”,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调优调顺种植结构,规模发展提质增效,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七月流金。凉州区双城镇南安村的甘肃华中农业公司万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处处呈现出“四海无闲田”的景象。目前,首批蔬菜经分拣、加工后,顺利发往粤港澳大湾区。万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及冷链物流产业园的运营,可吸纳周边农户20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露地蔬菜种植5万亩以上,全年可实现劳务收入6500余万元,并促进当地物流、劳务、纸箱彩印塑料泡沫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凉州区双城镇华中冷链物流产业园工人在分拣蔬菜。.jpg

产业园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市突出园区基地支撑,着力打造优势产区和特色品牌。牢固树立产业集群导向,打造了一批产业链长、创新链实、价值链强的农业产业集群。全市优质瓜菜、中药材等农产品初加工率提升到55%以上,仓储物流设施进一步完善。基于园区、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优势,有力促进了我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格局基本形成。

——质量兴农,打造品牌。

又到蜜瓜丰收季,在“蜜瓜之乡”民勤县收成镇,富丰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大田有机甜瓜示范区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收成蜜瓜先后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收成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靠着发展蜜瓜产业,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民勤县收成蜜瓜喜获丰收。.jpg

种出好产品,更要创出好牌子。市县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着力打造品牌农业。在民勤,收成蜜瓜、民勤茴香等30多种特色农产品丰富着“民清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内涵;在天祝,“独一份”白牦牛、“特别特”岔口驿马、“错峰头”食用菌、“高原净土”中药材等一系列“天祝原生”农特产品不断培育壮大;在凉州,“黑牛”高档雪花牛肉、“黄羊河”糯玉米、“沼然绿”小乳瓜、“桂花和牛肉”、“西凉仙紫”葡萄有口皆碑;在古浪,“红光头”小麦、“古浪香瓜”“紫钰”枸杞、八步沙“溜达鸡”、甄程“大漠羊”不断提升着古浪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机制,带贫益贫。

古浪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的蔬菜进入了盛产期,鲜嫩的乳瓜挂满藤蔓,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味道。古浪县加大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引进种植火龙果、彩椒等精细果蔬和羊肚菌、双孢菇等食用菌,栽培蝴蝶兰等花卉,着力提升农特产品单体产值。项目建成后,可带动移民区5000多户贫困户脱贫,成为古浪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2018年11月6日,在古浪县顶乐富硒肉牛产业园内,养殖户们领到了第一次分红股金,户均收入3100元。为壮大贫困群众致富产业,古浪县引进甘肃顶乐农牧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养殖暖棚+信贷资金+农户”的模式,通过贫困户贷款饲养返利、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促农脱贫增收。

过去面朝黄土兜里没钱,如今入股做工收钱三不误。农村“三变”改革,让农民们靠天吃饭的历史成为过去式。我市突出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带贫益贫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经营模式。学习借鉴“庄浪模式”“宕昌模式”“舟曲模式”,积极推广“轻资产、高效率、新市场”的北京德青源金鸡模式、“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康美牛羊模式、“企业+养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顶乐黄花滩养牛模式、“贷母还羔+托管分红”的兴盛种羊“羊银行”模式,充分利用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确保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扶贫车间”,促进劳务脱贫,培育认定“扶贫车间”158家,吸纳2567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新业态、新动能同步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立足生态,绿色发展。

“谷雨看牡丹、立夏看芍药”。时下,古浪县古丰镇千亩芍药种植基地是大片大片潋滟的红波,一株株、一丛丛、一朵朵芍药,似是江南温柔乡里走出来的女子,美丽动人。去年以来,古浪县古丰镇将观光农业发展和中药材种植有机结合,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芍药种植2250亩。“芍药花海”与柳条河西沟千亩“油菜花海”一红一黄,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形成了乡村旅游新亮点。

小桥、流水、人家,山水、田园、村庄,无不勾勒着武威的诗与远方。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创新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新动能,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

仲夏时节,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基础上也逐渐“升温”,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该项目是伊利集团在河西走廊建设的惟一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是伊利集团上百家分公司中整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一期达产后可实现日产液态奶产品603吨,全部建成后,可实现日产液态奶1888吨,年总产值可达67亿元,上交税金1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200人。同时,项目配套建设智能化包装厂、饲料厂、10个以上万头奶牛养殖场,将形成年产值约15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效带动养殖、种植、饲料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行业发展。

我市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下足功夫,达利食品、青岛啤酒、红太阳面业等老牌农业龙头企业增线扩能,嘉禾佳蔬菜及牛肉精深加工、浪美和天美牛羊精深加工等龙头项目以及金世泰包装等延链补链项目顺利推进,现代农业与生态工业进一步融合。

百舸争流  成效初显

一组组详实的数字,就是一串串金黄的麦穗。

一个个富民的项目,就是一张张宏伟的蓝图。

两年多的征程,两年多的实践,全市“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初具规模,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令人欣喜——

——产业布局“从无到有”。特色产业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

——产业规模“从小到大”。2019年,我市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优质瓜菜、马铃薯、藜麦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87.14万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2.46万亩;藜麦种植面积达到6.48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食用菌产量由2018年的1.5万吨跃升到2019年的5.5万吨,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牛饲养量84.09万头、增长7.2%,羊饲养量664.92万只、增长13.4%,鸡饲养量993.27万只、增长10.3%。

——特色产业“从有到优”。以中天、凯伟为主的肉羊,以顶乐、康美为主的肉牛,以伊利为主的奶牛,以牧原为主的生猪,以德青源为主的禽蛋,以海升、嘉禾佳为主的蔬菜,以达利、正阳为主的马铃薯,以蓉宝为主的中药材,以天禾、众兴、臣祥为主的食用菌,以纯洁高原为主的藜麦等龙头企业齐头并进。

——产业链条“从短到长”。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18家,家庭农场578家。特色农产品“产加销服”“科工贸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产品品质“从低到高”。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3个,天祝白牦牛、武威甘草、天祝藜麦、民勤肉羊等产品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凉州区、民勤县相继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普康养殖有限公司入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古浪兴盛万只种羊繁育基地被命名为全省优质种羊繁育示范基地,民勤腾盛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古浪10号移民点六道沟生产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生产管理“从粗到精”。建成高标准农田145.34万亩,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251.3万亩、旱作农业46.28万亩,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种养管理由粗浅化向精准化迈进。

——产业效益“从弱到强”。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了由“扶生存”向“扶发展”根本性转变,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末的35.47万人下降到2019年末的363人,累计减贫35.43万人;33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7年,凉州区、民勤县两个“插花型”贫困县摘帽退出。今年3月,甘肃省政府正式公布,古浪县、天祝县脱贫退出,我市实现整体脱贫。

实践证明,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的思路和举措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十大生态产业发展要求,完全符合武威实际。“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生态环境挑战,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当前,武威现代农业发展已进入了重要关口时期。我市将坚持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围绕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构建由一进二、接二连三、融合共进的农村新型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充分激发农业内生活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快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河潮涌天地阔,风劲长空丹霞舒。新一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当现代农业的马达声传来,一幕时代的农业大戏,正在这山水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