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市情要览
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我市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张尚梅 发布时间:Fri Sep 20 08:34:20 CST 2019

老人们说,古浪县八步沙的土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原汁原味的黄,漫天遍野的黄。

在这样一个沙尘暴肆虐、雨水偏少的恶劣环境中,八步沙人人虽拼命劳作,却时常“种了一料子,打了一帽子”。

四十年过去了,黄土地悄然发生着绿色嬗变。

如今,这里沃野茵茵、野花遍地,荒漠变绿洲。

2019年8月21日,万物勃发的初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与武威人民一起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生态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

站在碾轱辘沙——八步沙制高点上瞭望,几十万亩林海在风中昂扬,满眼的绿让总书记频频点头。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我们国家有这样三例造林绿化的典型,一个是塞罕坝,那是国有林场;还有一个是库布其,在内蒙古;再就是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正因为有了你们的坚持,治沙造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你们带了个好头,应该向你们学习。”

……

总书记的话如绵绵春风,暖在治沙人心头。

让总书记牵挂、点赞的八步沙正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真实缩影。

 

翻开武威林业的发展历史,就能够清晰地看出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历史。建国前,除祁连山区保存的一部分天然林外,川区和北部沙区林木极少。新中国成立后,林业建设纳入了经济建设轨道。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部的八步沙,曾是古浪县生态最恶劣的地方之一。

如何为子孙后代保留栖息之地?

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冷水,累了抽旱烟……卧雪爬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上世纪80年代,古浪县土门镇6位农民以守护家园为己任,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

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六个老汉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之后,“六老汉”三代人用38年时间坚守,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把“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的沙漠边缘染得“绿肥黄瘦”,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一道道麦草方格铸就了一副副坚实的“金甲”,一片片人造树林筑起了一道道牢靠的“绿盾”,有效遏制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局部地区已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去年以来,我市坚决打好沙漠生态治理主动仗,把推进防沙治沙同发展沙漠生态经济、沙漠生态旅游和沙产业有机结合,探索了治沙新模式,北部山区完成治沙造林53.79万亩,封沙育林3.5万亩。

近年来,我市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市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绿色发展,人人有责”的生态共识和合力机制。制定、编制了系列文件,提出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和政策措施,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市、县区每年利用“3·12中国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干部谋划防沙治沙、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创新融资机制,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承包到户国有治沙生态林180.92万亩。探索“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众筹治沙造林,争取国际国内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建设。争取“小渊基金”造林绿化项目在民勤县、古浪县治沙造林1.17万亩,投入资金757.14万元;争取“蚂蚁森林”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捐资4000万元,在民勤县、石羊河林业总场压沙造林8.85万亩、植树681万株……

在与干旱和风沙长期斗争中,我市涌现出了许多治沙造林的先进典范。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治沙愚公”同心同向,让沙漠披上了绿色,阻隔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石羊河林业总场,以治沙造林为已任,完成治沙造林70万亩,封沙育林草27万亩,在民勤风沙前沿构筑了一条长108公里、宽4公里左右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民勤县宋和村村民坚持不懈开展治沙造林,书写了宋和村风沙抗争的历史;全国治沙标兵张生成、全省防沙治沙标兵王银吉在凉州区长城镇腾格里沙漠南缘,压沙造林几十年如一日,实现了区域生态的明显改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发扬愚公精神,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治沙壮歌。

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记者在八步沙采访时看到,治沙人正借力荒漠化治理,用“颜值”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产业,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林下经济,开办“溜达鸡”养殖场,沙里淘“金”,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终将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一手抓生态林建设,一手抓经济林发展,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员工收入,是八步沙长远发展的又一准则。

一条条平坦通畅的道路,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一个个日益壮大的企业,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走进古浪、天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示范点,乡村美景图中的改革气息、发展印记无处不在。

为实现高质量脱贫与保护绿水青山的相生共赢,获得生态与发展的“双丰收”,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在脱贫攻坚中的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将建设生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创新林业生态扶贫机制与模式,走出生态脱贫新路子,“增绿”和“增收”双促双赢, 让致富与美丽结伴而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民谚早已在甘肃百姓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最为脆弱的市州之一,我市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祁连山保护整改力度,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努力壮大林业产业,全面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在天祝县千马龙煤矿矿区,记者看到,狭长的沟谷中,新种的云杉树郁郁葱葱,虽然没有两边山腰上的树木高大,但生机勃勃的样子更加引人注目,要不是有矿区旧址图片做对比,很难想象以前这片沟谷里 “土都是黑的 ”“ 走一圈鼻孔里都是煤灰 ” 的尴尬景象。

2017年8月,天祝县对千马龙煤矿上部矿区进行拆除,完成恢复治理面积约10.82 公顷。采取 “ 边拆除、边清运、边覆土 ” 措施,拆除地面设施设备,风机、轨道、风机房、监控室、看护房等设施,进行了井口封密。截至2108年5月24日,千马龙煤矿地面设施设备全部拆除并完成覆土复绿工作,恢复治理面积462亩。

曾几何时,祁连山星星点点的矿山企业不断出现,开矿、挖煤、采砂、淘金、超载、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

如何让绿水青山回到祁连山?

我市坚决扛起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积极果断落实整改整治措施,大力快速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威段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工作,先后7次组织对祁连山生态修复进展情况进行实地督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4个生态环境问题中,需开展生态恢复项目121个,已全部开展了生态恢复。

一沟云杉翠,两山绿意浓。千马龙煤矿隐身了,喧闹的山谷归于宁静。旧时厂区人去洞封楼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云杉林,从沟头一直延伸至沟后。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高压线、红线区,谁都不能动,谁都不能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废旧宅基地复垦项目6个,拆除废弃宅基地2.23万户,复垦整治5.4万亩。投资4.59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7个,使祁连山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多年来,我市着眼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扫尾清零,努力把生态短板变成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武威的“威武”正是将荒漠戈壁变成绿水青山。

这些养眼的绿色,不仅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于生态保护、改变群众生产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退耕还林后,群众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搞起了少种、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一些人还发展起了养殖、林果、劳务等产业。

曾经容颜被损的祁连山,正在重现美丽风姿。

初秋的武威,微风拂过,草木馥郁,花香扑鼻。走在海藏湿地公园的木栈道上,百鸟啁啾、水草轻摇,这样的景象美不胜收。

老武威人都还记得,这里原来的境况:垃圾成堆,污水满地,就是在这样一块脏乱差的原地上,如今是一座游人如织的国家湿地公园。

海藏湿地公园的变化只是武威生态环境转变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显特色,凝聚生态共识,厚植发展根基,促使全民共享“绿色成果”。

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布局“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努力建设生态大市,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实施祁连山生态恢复、防沙治沙、绿洲绿化美化、湿地保护恢复、林业产业培育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城镇绿化、农村村庄绿化、景区景点绿化、产业园区绿化、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今年以来,我市制定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生态恢复、绿洲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6.37万亩、封育32.2万亩,建成森林公园7个,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森林小游园22个。

初秋,凉州区居民张彩霞家的阳台上迎来了一窝燕子筑巢,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张彩霞说,小区对面的西郊公园内植物茂密,鸟语花香。如今,“处处闻啼鸟”已成为武威一景,到处都是一幅绿树成荫、鸟儿成群的景象。

“这两年绿化做得特别好,马路边绿树成荫,绿化带里的花卉五颜六色。湿地公园里,小桥流水,百花争艳,来这里走走,心情舒畅。”家住新城区的李阿姨向记者说起身边的变化,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市认真实施祁连山生态恢复、绿洲绿化美化等五大工程和城镇绿化、农村社区绿化等八大行动,完成义务植树1082万株,是省上下达任务的2倍,中心城区及三县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42.2万平方米,全市生态林造林、城市新增绿化面积和造林绿化质量实现新突破。积极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投资29.24亿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坚持造林绿化和改善人居环境结合,着力抓好城区绿化、镇(乡)区绿化、农村村庄绿化、景区景点绿化、产业园区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通道绿化,打造高品质绿洲生态系统。以“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应绿则绿、成倍增绿”为目标,全面推进武威城区和三县县城绿化。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武威绿洲,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浇灌农田,没有祁连山的水源,就没有河西的农业,因此,武威老百姓惜水如命。

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天祝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古浪大靖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民勤县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切实推进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冬季攻坚行动,市级总河长、河长率先垂范,徒步巡察河道,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导问题整改,推动河长制湖长制由“有名”向“有实”转变。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开工建设了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红崖山水库至青土湖连通生态输水工程,谋划储备了天祝县哈溪河与大红沟、凉州区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与石羊河等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及早开工建设。

……

一个个水生态环境基础性工程建设正高歌猛进、如火如荼,在武威,我们做足了“水文章”。

近年来,我市坚决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制定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意见,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水权水价和水管体制改革、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六大节水行动,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普及农田高效节水技术250万亩。

在百度中输入“青土湖、红崖山水库”的词条,瞬间就能跳出许多精美的实景图片:一望无际的湖面波光粼粼,成簇的芦苇点缀其中,宛如一幅幅油画……干涸半个多世纪之后,青土湖重现碧波荡漾,水域面积达26.67平方公里,局部地方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形成了约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马维仁老人的家就在青土湖附近的志云村,青土湖的变化让他体会很是深刻:这里生态环境明显好了,风沙少了、小了,空气湿润了,来这里游玩的人明显增多,只为看那沙漠里的惊鸿一瞥。

2010年以来,我市综合运用压沙造林、下泄生态用水、移民搬迁等治理措施,使青土湖区域沙化得到初步治理。至2019年8月11日,蔡旗断面过水量2.31亿立方米,较2018年同期多0.71亿立方米。蔡旗断面过水量连续9年稳定实现重点治理约束性目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目标提前8年实现。

近年来,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武威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修复陆生生态,还人间以绿色。大气污染治理,还天空以蓝色。修复水生生态,还生命以家园。防治水土流失,还大地以根基。保护野生动物,还自然以和谐。去年,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推行煤改气、煤改电、改炕、改灶和清洁煤替代工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1月至9月17日,凉州城区优良天数229天,优良率88.1%。

“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武威人的共识。

今年,武威城区南城门广场、雷台公园、步行街西口、文化广场等群众活动场所,增设了景观花坛、花架,摆放各类景观花卉超过15万盆,使城市更具魅力。

人居环境美不美,事关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

民勤东湖体育公园,原本是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坑,一到夏天,气味难闻,群众避之不及。如今,这里人文景观丰富,娱乐项目众多,服务设施齐全,成为集游览、观赏、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前来游玩的群众越来越多。

文明武威人,最美风景线。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着力推进“三项革命”,实施“三项行动”,众志成城,综合施策,多向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在集中整治陈年垃圾的同时,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清运处理机制,集中整治铁路、公路沿线及重点集镇垃圾问题,全面清理城乡陈年垃圾,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农村传统的厕所——“茅厕”成了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在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市掀起“厕所革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蜕变。

“一个土坑两块砖”是以前古浪县农村很多地方厕所的真实写照。古浪县西靖镇七墩台村村民母富安是从陇南搬迁到七墩台村的移民,他说:“改装了水厕,冬天上厕所不用披棉袄,夏天不用扇着扇子赶蚊蝇了。”

大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带来的直接福利是火了乡村旅游。

九月的天祝,歌声和美酒拥抱,美食和笑声约会。走进天堂镇天堂村南拉民俗文化村,藏式别墅、佛塔文化长廊让人耳目一新。

村民刚德义开的农家乐就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住农家炕、吃农家饭,采农家果……通过经营农家乐生意,他家每年的收入不菲。村里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开办农家乐,一个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天堂村悄然兴起。

刚德义告诉记者,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思路一转天地宽,如今,“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天堂村立足山青、水秀、天蓝、气爽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避暑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大力实施“民宿体验、乡村饮食、休闲度假”,突出藏土民俗文化,主打“雪域藏乡,避暑天堂”旅游品牌,尤其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让八方游客印象深刻,赞不绝口。

一缕乡愁梦中忆,青山绿水少年情。同样,在古浪县黄羊川镇菜子口村和天祝县华藏寺镇周家窑村等地,群山环抱、溪流蜿蜒、白云映衬、野花盛开……凭借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山区凉爽怡人的气候条件,群众家家发展“农家乐”吃住游一条龙服务产业,实现了收入增加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