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市情要览
打好组合拳 筑就幸福路——凉州区多措并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杨鹏元 发布时间:Mon Oct 21 09:20:54 CST 2019

截至2018年底,凉州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末的11.39万人减少到170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14.57%下降到0.24%。201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凉州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凉州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懈努力。

夯实基础补短板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房屋都是土坯房。”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贫困户李福学感慨地说,“如今,我们家家住上了新房子,有了自家的增收产业,道路宽敞平坦,幼儿园、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篮球场、羽毛球场、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州区精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紧盯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着力实施村道硬化、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农电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至目前,全区建成贫困村通村道路499.52公里、完成农户自来水入户11709户48837人,改造贫困户危房2310户,全面实现了85个贫困村沥青(水泥)路、自来水、动力电、宽带网、安全房、乡村停靠点“六个全覆盖”;村幼儿园、乡村舞台、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科技服务“五个达标”。2018年,落实教育扶贫资金1187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5715人(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2%。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扶贫搬迁解民忧

在凉州区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一幅环境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已铺展开来。走进搬迁户王福家中,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庭院里的小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以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环境条件不好,2015年搬迁到这里后,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上了新房子,道路宽敞又平坦,娃娃们上学就在家门口,村子就像花园一样美丽。”王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凉州区,像王福一家这样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936户8344人。近年来,凉州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的有效举措,以高海拔山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为重点,通过“插花安置、集中建点、就近收缩”等方式,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各类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问题。2015年以来,建成凉州区邓马营湖荣华新村、长城镇长富村、九墩滩黄花村3个移民点和古城镇小河村、新华镇石关村、金山镇崖湾村3个收缩安置点,建成移民住宅2608套,搬迁移民2608户11302人。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筹措资金6300多万元,改造移民点养殖暖棚2000多座。

产业“造血”添动力

金秋时节,行走在凉州区黄哈公路张义段,一眼望不到边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这个曾经的贫困镇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作为凉州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张义镇大力推行“2434”产业扶贫模式,利用发展胡萝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探索走出了一条从分散种植、规模种植到规范管理运行的路子。目前,全镇胡萝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亩产净收入2000元以上,人均产业收益2000多元,该镇已发展为该区有名的“胡萝卜之乡”。

张义镇仅是凉州区通过产业培育实现脱贫增收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行动中,凉州区把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果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突出抓好牛羊鸡菜薯药果菌8个特色优势产业,投入资金1.46亿元用于富民增收产业培育,每个贫困村确定了2至3个特色产业。累计发展贫困户设施农牧业5.6万亩、户均2.67亩;经济林果8.61万亩、人均1.36亩。2018年,贫困户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61万头、25.37万只。引进北京德青源金鸡产业、深圳前海嘉禾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贫困村专业合作社470家,实现每个贫困村2个专业合作社,建成扶贫车间23个,吸纳就业人员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