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市情要览
奏响节水“最强音”——我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综述
来源:武威日报 作者:甘曜毓 张志华 发布时间:Sat Jun 06 09:31:41 CST 202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市人均占有水资源约700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1/2、全国人均的1/3。

作为农业大市,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武威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因素。

2019年,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8.46亿元,农业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市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率先制定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向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看齐,推进水价改革和水管体制改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拧紧全市“水龙头”。

水,怎么用?我市以水权改革为杠杆,启动水权确权,建立水总量控制体系,用水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各地块,将工农业用水总量指标细化到各用水户,激发节水主体主动性,撬动全社会节水潜力。

“水权确权前,老百姓用水没有计划,想种啥就种啥,总认为只要种到地里就有水浇。确权分配之后,老百姓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凉州区金羊水管所工作人员张文萍坦言,将水权逐级明晰到用水户,逐户核发水权证,编制用水计划,分轮次控制灌溉用水,灌区机井全部配套安装计量设施,通过智慧水利平台对地下水开采远程监控,极大地促进了水资源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

水权改革,辅之以节水工程建设,我市工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升。2019年,全市优质蔬菜、中药材、藜麦、食用菌等高效节水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7.76万亩,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51.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35万亩。

“过去种地大水漫灌,平均1亩地用水690方水,一年50亩地的水费达到6000多元。” 韩佐镇头畦村地处山水灌区,是凉州区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头畦村引进食用菌秀珍菇,建立食用菌产业园作为脱贫主导产业。产业园负责人郭骅给记者算了笔水账,同样是50亩地的食用菌产业园,一年只用2500方水,水费600元左右。

10倍的水费差距,带来的不止是10倍的经济效益,更是为头畦村打造出了脱贫致富的“造血”产业。产业园全面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贫困农户凝聚在产业链条上,实现了贫困农户零投入分红、零距离就业、零风险发展。

我市高效节水农业省出了“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重新投入到后续扶贫产业当中,让贫困农户成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最大受益者。

工业节水,在减排治污上下功夫。我市树立“工业节水即治污减污”意识,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鼓励工业园区统一供水、废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健全企业节水制度。在青岛啤酒武威公司、达利公司、亿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工业节水示范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武威热电联产、达华、海纳、石岛等企业全部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公司建成污水处理站、废气处理设施和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啤酒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锅炉废气排放标准限值要求。”青岛啤酒武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漆看平介绍,通过节水工艺技术改造,2019年千升啤酒实际耗水3.69立方米,远低于全省6立方米/千升、我市5立方米/千升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年取用新鲜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节约每一滴水,城镇节水降损同样是节水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全市改造完成老旧供水管网26.8公里;机关企事业单位换装高效节水器具3057件(套),天马湖、热电联产、海藏湿地公园等共利用中水415.6万立方米。

古浪县第四中学有块2亩多的农田,被整整齐齐分成20块,种田的不是“农夫”,是20个班的学生。学校为何教起了种地耕田?

“这块农田叫‘开心农场’,是学校专门开辟出来,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的场所。”学生李联元说,通过亲身体验农业种植,既学到了课本以外的劳动实践知识,又明白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远路从近处起步,大事从小处着手。养成节水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多形式开展节水宣传活动,使节水宣传工作“进学校、进班级、进家庭”,全社会用水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全民节水意识正在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