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党建动态
凝聚帮扶强合力 助推农民稳增收
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作者: 发布时间:Tue Dec 20 14:02:38 CST 2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以来,武威市各级帮扶力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巩固、拓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精准发力,突出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精准帮扶,多措并举帮助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一、“三能”聚合优帮扶。着力构建“势能+效能+动能”的帮扶工作机制,统筹帮扶力量,压实帮扶责任,细化帮扶任务,强化帮扶举措,提升帮扶实效,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一是选优派强释放势能。健全完善联县包镇抓村帮户四级联动的帮扶体系,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国家、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联系包抓古浪县、民勤县,35名市级领导、113名县区领导包抓63个乡镇278个脱贫村、28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省市县718个帮扶单位选派304支驻村工作队、962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确定6339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三类户5119户,实现县、镇、村、户帮扶力量全覆盖。二是助农增收发挥效能。统筹组织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带头调研走访、了解实情、倾听诉求,按照一村一品、 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思路,推动发展劳务输转、庭院经济、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养殖、生态畜牧业等产业。 三是典型宣传激发动能。深入挖掘各级帮扶力量助推产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短视频、公众号等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三链”融合强产业。各级帮扶力量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原则,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一是壮大产业链。在深入走访群众、全面吃透村情、充分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深度融入“强县域”行动,坚持以“三年倍增”行动为主要抓手,指导帮扶村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讲产业发展政策和前景,逐村逐户上门与村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算各家各户收入的小账,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参与村产业发展,助推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扩规增量、提质增效。二是提升价值链。依托帮扶单位资源、人脉优势,邀请市内外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定期为村民进行市场营销、农业产业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引导县乡村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推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聚力开展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甘味”知名企业商标品牌认证,帮助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 6 个,累计认证 331 个。三是紧密利益链。指导乡村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让村集体、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帮助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采取“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政府搭平台、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

三、“四措”并举稳就业。各级帮扶力量坚持把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过渡期就业帮扶政策、措施,通过“四步工作法”,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确保每个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一是数据监测。及时建立帮扶村劳动力数据库,健全完善稳岗就业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三本台账”,对帮扶村所有劳动年龄段内劳动力、省内省外外出务工未返乡人员、返乡回流人员进行全面摸排,精准掌握务工人员就业状态。二是入户核实。积极对接组织乡镇劳务工作站、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镇村干部等力量下沉村户,摸清有意愿输转人员,特别是三类户的务工需求,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同时加大与各地企业联系对接,确定重点用工企业和岗位清单。三是岗位推介。多渠道实时更新发布就业政策与动态信息,灵活运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平台,组织开展企业用工招聘、网上招聘、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等活动,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户、三类户帮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务工。配合开展劳务用工“春风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发布111家企业4469个岗位需求,向889名人员推送就业信息、就业岗位,打通务工人员就业“最后一公里”。四是就业服务。加大对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帮扶和引导力度,组织开展“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新秀”“新锐创客”评选等活动,激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按照“需求+供给”“培训+品牌”“技能+就业”“学校+X”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9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951人,输转脱贫劳动力14.8万人,配合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发放补助13057人次2661.75万元。

四、“双线”发力促消费。为解决农产品因疫情影响导致的滞销难题,各级帮扶力量结合实际制定消费帮扶计划,通过搭建展销平台、拓宽网络销售、培育壮大电商、组织线下购买等方式,打出消费帮扶“组合拳”。一是扩大线上销售规模。积极动员干部为帮扶村、帮扶户农副产品进行代言,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快手、直播间等平台帮助宣传推介天祝黎麦、古浪小杂粮、民勤蜜瓜、凉州精细蔬菜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强化与甘肃县域电商品牌孵化中心沟通对接,充分利用“832”、淘宝、京东等销售平台,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注册展卖农畜产品。二是拓宽线下销售渠道。积极组织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各方面社会力量,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帮扶村和帮扶户产品及服务;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联系对接市内外民营企业采取采购、代销等形式,帮助脱贫县区特色产品对接外部市场;动员农超、学校、医院、军营、机关食堂积极采购脱贫县区农副产品;鼓励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带头消费帮扶村、帮扶户产品,帮助农民群众销售农副产品。今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累计完成消费帮扶1034.40万元。

五、“五小”经济添活力。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要求,各级帮扶力量积极鼓励引导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和三类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持续提升组织化水平,不断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展庭院特色种植。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庭院生活区与种植区,利用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空闲场地,重点发展蔬菜瓜果、林木花卉、园艺盆栽等特色作物,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打造一批微菜园、微果园、微菌园。二是发展庭院特色养殖。动员群众利用闲置房屋和空闲场地,选择适合庭院养殖的特色优良品种,支持养殖鸡、鸭、鸽、兔、蜜蜂等家禽(畜),积极推广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三是发展庭院特色手工。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会同乡村两级干部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特色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庭院建立特色食品加工作坊,进行农产品、食品加工制作;挖掘发展刺绣、草编、剪纸、砖雕、鞋垫、凉鞋、布鞋等手工艺品,培育乡村工匠,创响“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四是发展庭院特色休闲旅游。积极推进庭院经济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融合发展,指导农户依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自有庭院发展特色民宿、家庭旅馆、休闲农庄、农家乐、小型采摘园等,促进“文旅结合、农旅融合”,让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农产变商品。五是发展庭院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带动农户利用现有庭院开展代收代储、产品代销、原料加工、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等生产性服务,指导农户利用自有庭院设立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等,开办小超市(小卖部)、小餐饮(小吃)、小菜店(摊)、理发店、修理店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增加农户经营收入。